滯彈性法地應力測量
上世紀六十年代,Voight學者提出利用巖芯滯彈性應變恢復數據確定三個主應力及其方位的方法。5.12汶川地震后,我國首次將滯彈性應變恢復法(ASR法)應用于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的地應力測量。該法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在較大深度的鉆孔和地層較破碎的復雜地質條件下,應力解除法、水壓致裂法等難以實施時,能夠獲得較可靠的地應力數據,適應性更強。與其他原地應力測量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且不受鉆孔深度和溫度的限制,可進行三維應力測量等優點。只要能夠獲取定向巖芯,就可進行ASR法的測量,確定主應力的方向。該方法的缺點是非直接測量,需要實驗確定巖石的非彈性應變恢復柔量才能夠計算地應力大小。
基本原理:
(1)假定巖石為黏彈性體,基于流變模型,建立測試和求解地應力的理論和技術。
(2)巖芯被鉆出后,即脫離應力場的作用,巖芯卸荷。
(3)由于巖石的黏彈性特性,巖芯除了立即發生彈性應變恢復以外,還會發生與時間相關的滯彈性應變恢復。
(4)根據獲取巖芯表面不同方向滯彈性應變恢復量,可以確定三維地應力狀態。
設備組成:
(1)定向取芯裝置;
(2)滯彈性應變采集儀;
(3)滯彈性恒載儀;
(4)恒溫箱等。
測試步驟:
(1)鉆取巖芯:鉆取定向巖芯,若無法定向則可采用后期鉆孔攝像定位,或根據地應力計算結果結合構造特征進行主應力方向判別。
(2)巖芯貼片:挑選完整巖心,進行清洗、擦干、打磨、粘貼等工作。按照環向間隔120°進行3組共12個應變片的粘貼。貼好后,用保鮮膜對巖心進行包裹。
(3)應變采集:將貼好應變片的巖心置于無擾動的位置,接上采集系統,檢查系統狀態開始滯彈性應變采集,采集間隔設置宜為10min。記錄巖心編號、溫度、采集時間并拍照留存。采集過程中,注意巖樣的保護、保濕、保溫、防震。
(4)溫度標定:由于現場巖心在取芯和貼片時巖心溫度產生較大變化,因此需要通過溫度標定實驗標定各個應變片的溫度系數。通過熱敏電偶記錄的數據,求出巖心表面溫度變化,再根據標定所得的各通道溫度系數,剔除由溫度引起的滯彈性應變測量過程中的溫度應變誤差。
(5)恒載試驗:恒載試驗系統包括液壓加載子系統和數據采集子系統。液壓加載子系統用于對現場采集巖芯進行長期恒載加壓,加載方式為連續或分級雙向加載,使巖芯產生滯彈性。數據采集子系統用于對加載或卸載后巖芯產生的滯彈性應變及相應的巖芯壓力信號進行實時采集。據此獲取體積模式和剪切模式滯彈性應變恢復柔度及柔度比。
(6)數據處理:經溫度修正后的滯彈性應變穩定值和柔度參數代入計算軟件中,即可得出滯彈性法三維主應力的大小和方向。
測試照片: